大考之後/白麗芳:生活超越成績之外,孩子的特質無法用成績衡量
7、8月是升學考試放榜的階段,不少新聞以滿級分榜首為題,分享「學霸」故事,甚至在社群媒體上也可以看見許多人樂於分享小孩的好成績,像是孩子可以上前幾志願的學校,或是能夠選填熱門科系等等!在社會強調高學歷的氛圍下,我們容易用成績來定義孩子的價值,有個好成績代表孩子自律、認真、聰明,符合社會期待學生的樣子。
但是當我們總是把討論的焦點放在表現優秀、出色的孩子身上時,程度在中後段的孩子,彷彿在這場考試中消失,沒有人看見他同樣因為成績而沮喪的心情,沒有人討論這群孩子該怎麼選填志願,面對未來的升學規劃。兒福聯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,如果以會考成績分等級來看,很多討論成績失落的文章都在談,如果沒有A+或A++的話該怎麼辦,其實社會上有更多孩子考壞了是落在B跟C,但我們很少去看見這個群體。如果家長可以多了解孩子的能力,知道讀書並不是孩子的強項,或許可以更早開始培養孩子的興趣,讓孩子知道未來有很多不同的可能,不用因為成績比不上別人而感到焦慮不安。
面對孩子的學習表現 父母會有期待和失落
然而在華人社會裡,我們習慣以孩子的成就來定義為人父母的成功,因此不少家長們看見這類「學霸」資訊時,會產生複雜的情緒,像是對別人家的孩子感到羨慕,可以有這麼優秀的表現,同時也感到失落和難過,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沒有辦法像別人一樣,甚至會對孩子有點生氣,怎麼不爭氣一點,考個好成績!白麗芳表示,隨著孩子的成長,社會對孩子的期待與壓力越大,這就像是一個緊箍咒,讓家長很難擺脫對孩子的期待和面子,但是當我們不斷專注在別人的表現,就很難把目光放回自己孩子身上。
「為什麼花這麼多錢補習,孩子卻不能考個好成績?」
「現在小孩就是太幸福了!還不珍惜可以好好讀書的機會!」
投入許多教育資源,提供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,當孩子的成績沒有辦法符合爸媽的期待,家長的失落情緒也會越大,這是很普遍的父母心態。然而父母不能只看見孩子的弱項,不如別人的地方,也要看到孩子有其他很不錯的特質,只是這無法用考試成績來衡量跟呈現。家長調適好自己的情緒,才有機會引導孩子,從過程中看見好的一面,否則孩子只會看見自己是個不符合爸媽期待的小孩,無法透過其他方式獲得肯定。
看見孩子的失落 成為情緒支持的力量
家長也可以換個角度試想,花了幾年的時間準備升學考試,每天要應付不同考科的複習與測驗,成績公布後,看見結果不如預期,內心的衝擊該有多大?白麗芳提醒,「就連家長都會有這麼多情緒了,更何況孩子是當事人,他感受到的壓力一定更加沉重。」孩子面對考試成績的不如預期,當下的情緒高漲,可能會感到悲傷和挫折,懊悔自己的失常或不夠努力,覺得自己很笨,害怕被別人嘲笑和同情,或是擔心要重考等等。
尤其是國高中的孩子,正處於青春期階段,在情緒風暴的當下,並不一定會想跟家人尋求協助,這時孩子身旁的安全網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,像是同儕朋友的安慰、親近的老師、親戚,甚至是網友都有可能是孩子傾訴的對象。
對於青少年來說,家長的意見往往並不是最有可信度的消息來源,因為父母容易表現出要求、說教、沒有商量餘地的態度,或是將自己過往的經驗強加在孩子身上,讓孩子覺得沒有對話的空間。因此白麗芳也提醒家長,親子關係是透過日常生活累積而來,讓孩子對父母感到信任跟安心是很重要的關鍵,平常也可以多了解孩子的交友圈,鼓勵孩子去詢問有經驗的親友,再回來一起討論,那些是值得參考的建議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,家人是最強力的後盾,不管發生任何的事情,家人的支持永遠都在。
不同世代的職涯變化 保持開放的心態
親子天下在2020年曾透過網路問卷調查發現,有近四分之一的青少年想當YouTuber,但是詢問父母是否支持他們成為YouTuber時,有高達62%的青少年表示,父母並不知道自己想成為YouTuber,而支持青少年決定的父母只占26%。從調查中可以發現,父母與孩子之間對於未來職業想像的落差,因此在升學結果放榜後,選填志願上親子之間期待的不同,也容易成為意見分歧的衝突點。
隨著時代變遷,不同世代面臨不同的職涯選擇與挑戰,現在孩子們對未來職業的憧憬,與父母當時畢業後的選擇大不同,更何況未來有很多新形態的工作都還沒有產生,家長該如何跟孩子討論志願與未來生活的規劃呢?「其實面對新的事物,我們都應該抱著研究的心態,多蒐集一些資料,了解現在的體制,當孩子找大人討論的時候,才不會覺得父母都不知道現在最新的趨勢。」白麗芳補充說明,家長必須要有一個自覺是,過去的經驗對於現在來說已經不合用,我們要更謙卑地接受新事物,放下過往的經驗。
當然做父母的會擔心孩子出事,希望可以走安全的路,或是可以控制的範圍,害怕孩子跌倒了卻沒有告訴父母。白麗芳提到,「如果我的孩子跟我說之後想當網紅,我也會很保守地想,孩子如果沒有紅怎麼辦?這個職業會不會沒辦法做很久?父母可能會有很多的提醒跟擔心,但是大人也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學習與討論,多了解現在的生態。」除此之外,也可以多鼓勵孩子去了解其他人的經驗,就會發現未來職涯的發展很多元,跟學生時代的成績好壞並沒有太大的關係,就算現在對讀書沒有興趣,未來也可以再回來進修。
面對時代的改變,其實我們都無法預測未來,什麼樣的道路才是最適合孩子發展的選擇,在升學體系下,我們只能用成績評估孩子的能力,在不同考科之間推測孩子的興趣。然而生活是超越成績之外,在科技發展下未來的職業有更多潛能,學業成績不是評斷孩子的唯一指標,因此當孩子想去嘗試、探索新事物,這或許才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情。
更多相關文章 》
大考之前/白麗芳:面對孩子考試壓力,家長的陪伴可以從日常做起
現代小孩不追明星,追YouTuber|看懂網紅紅什麼 貼近數位孩子的世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