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親人過世,如何回應孩子的擔心和恐懼?
就讀國小五年級的阿誠,在爸爸過世後,常常請假不來學校上課,幾個月過去,狀況還是沒有改善。跟孩子接觸幾次之後,小誠說:「我不喜歡一個人走路來上學的感覺,以前都是爸爸陪我來學校。現在一個人上學好孤單…..」再幾次會談間,都可以感受到他和爸爸之間的深厚的感情,也很心疼他在爸爸過世後,把所有的心情都悶在心裡,獨自一個人承受。
面對親人的離世,我們都需要時間好好適應沒有逝者的生活,孩子可能出現抗拒上學、功課退步、人際退縮等等狀況,而在這些狀況的背後,有可能是孩子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沒有親人的生活。
社工師蘇絢慧曾在《請容許我悲傷》書中提到,陪伴孩子面對喪親的過程,是為了讓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,表達對這件事情的感受及想法,幫助孩子釐清心中的困惑、安撫內心的傷痛。這時大人的陪伴最重要的是,要讓孩子知道,不論他們有任何的感覺,表現出任何的行為,都是可以被接受的,只要他願意,隨時都可以表達他的心情和想說的話。面對悲傷每個人表達的方法都不同,但是大人可以在一旁聽見孩子的情緒,回應孩子的想法,讓孩子明白不用一個人承擔,悲傷的重量。
當孩子出現孤單、害怕的情緒,大人可以回應:
生活中突然失去其中一個親人的陪伴,孩子感覺孤單、害怕是很正常的,也可能晚上容易做惡夢、怕鬼、不敢一個人睡覺等等。《請容許我悲傷》書中,提到孩子對於死亡或是死後世界,可能會有很多的想像,也會將死亡與怪力亂神之事連結在一起,害怕親人死亡是因為被鬼抓走了,或是死後親人就會變成鬼。
生命有起始也有終點,藉由大人解釋萬物終有生死,如同花開花謝的自然現象,讓孩子了解死亡是生命必經的過程,並不是因為其他的原因造成,釐清孩子心中的恐懼。
當孩子擔心生活上的改變,大人可以回應:
親人突然的離去,生活一定會出現變化,可能家裡少了一個經濟來源、父/母身兼雙親的家庭角色、必須有人承擔過世親人的家務與責任,這些都是喪親家庭會面臨的挑戰,孩子也會察覺到大人的忙碌與不安,而擔心生活上未知的改變。
因此,大人可以先跟孩子預告,生活上會出現的變化,並誠實告訴孩子,自己可以做到的事情,降低孩子的擔憂。在喪親的這段時間,大人可能也會變得有點忙碌,在孩子的能力範圍內,也可以提出期待孩子幫忙的事情。
當孩子恐懼爸爸/媽媽也會跟著過世,大人可以回應:
「如果媽媽也像爸爸一樣過世,我該怎麼辦?」孩子在喪親的這段時間,會很沒有安全感,害怕爸爸/媽媽也會輕易地被死亡帶走,留下自己一個人在世界上。當孩子有這樣的擔心,可能是還沒有足夠的能力理解死亡,或是只能從家人的口中,拼湊對於親人死亡的訊息,而恐懼死亡是隨時有可能會發生的事情。
雖然我們沒有辦法保證自己生命的時限,但是大人可以用開放的態度告訴孩子,討論自己的身體狀況,也很希望可以好好陪伴孩子長大,安定孩子的情緒。大人也可以陪孩子討論,如果真的萬一,有一天爸爸/媽媽過世,對於孩子未來的生活照顧與安排是什麼,孩子有什麼樣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