喪親不再是難以啟齒的話題 鼓勵孩子表達失去親人的感受
曾經有一次是媽媽過世的個案,爸爸為了不讓孩子在學校遭到同學異樣的眼光看待,特別要求老師不要讓班上同學知道這件事情,而孩子不論是在學校或是在家裡,都表現得跟往常一樣,彷彿沒有發生任何的事情。而爸爸在媽媽過世之後,要扛起一家的生計,比平時更忙於工作,回到家時,也不曉得如何開口關心孩子的狀況。媽媽過世成了家中的禁忌話題,因為顧忌家人的感受,沒有人願意先開口提起。
不敢提起親人過世的話題,孩子只好把悲傷壓在心底。孩子貼心地為大人著想,壓抑自己悲傷與想念的情緒,強裝振作,選擇只表現出開心、快樂的一面,認為自己必須照顧到大人的情緒,也不希望家人在媽媽過世的這段時間,還得替她擔心。
哀傷需要時間復原,有些人經歷幾年,有些人需要一輩子,但是當我們壓抑悲傷的情緒,不允許落淚、不允許思念,假裝悲傷不存在,這反而會讓孩子的悲傷歷程受到阻礙。孩子其實對大人的情緒很敏感,在經歷失去親人的過程裡,大人可以藉由以下的方式引導孩子表達失去親人的感受:
一、大人先表達自己情緒
有超過三十年經驗的悲傷輔導專家喬依.強森,在著作《協助孩子了解死亡課題》中表示,我們在教導孩子面對死亡與悲傷的處理方式,其實很多時候是反映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與顧慮。有可能是在小時候,家裡的大人不准自己哭泣,或是當你表達感受時,遭到責備,所以當我們長大之後,也不容許自己哭泣,認為眼淚就是軟弱的表現。
在覺察到小時候不知道如何表達悲傷,從小沒有人教我們如何表達情緒時,我們可以改變這種教育方式,練習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,把度過悲傷的健康方法,傳承給下一代。適時地讓孩子知道,大人也是會感到悲傷難過,有時候也會很想念過世的親人,一點都不需要隱藏,讓家人互相陪伴彼此,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刻,當悲傷與想念說出口,才有復原的可能。
二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
喪親之後的情緒反應,是在告訴我們,其實我們很在乎逝世的親人,親人不在的日子裡,我們會感到悲傷、憤怒、內疚、焦慮、想念……。《協助孩子了解死亡課題》書中強調,情緒無關乎好壞,不論是性別、年紀,都會有情緒,也都需要有表達流淚哭泣的權利,不應該被阻止。作者喬依.強森特別指出,應該讓孩子知道,他們不需要為大人的眼淚負責,孩子沒有義務照顧大人的情緒。
如果孩子覺得難過悲傷,就允許孩子哭泣,或是其他表達悲傷的方式;如果孩子憤怒想要丟枕頭、大吼大叫,可以用這種方式發洩憤怒;大人也可以提供自己紓解情緒的方式,邀請孩子一起試試看。當情緒像海浪一般襲來,最重要的是打開心胸,去接受情緒帶來的感受,有時可能會不舒服、會有點痛苦,但是讓孩子知道,大人會陪著他一起經歷這些感受,即使只是沉浸在悲傷裡,也沒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