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面對親人過世的悲傷?讓想念陪伴我們生活
提及死亡是華人社會的禁忌,我們不被鼓勵討論,也不知道該怎麼面對情緒,但是我們仍必須經歷死亡這個課題。有時候死亡會預告他的到來,讓我們有時間陪伴生病、癌末的家人,走完生命最後的歷程;有時候死亡來得無聲無息,毫無防備,意外便發生,像是今年的太魯閣出軌事故、台灣疫情高峰、虎豹潭落水意外。失去家人的我們,該怎麼梳理悲傷情緒,並懷著想念的心情,繼續走下去?
兒福聯盟中區社工處處長施靜芳,自九二一地震陪伴喪親兒少迄今,超過二十餘年社工的經歷,從投入悲傷與復原生命教育的經驗中,與我們分享如何面對喪親的傷痛與復原。
對我們來說 悲傷其實是陌生的
時間過了就好,或許是大部分的人面對悲傷的方法,我們相信時間會沖淡一切,讓自己沒有空去想,就不用面對痛苦悲傷的情緒。施靜芳在陪伴個案面對喪親的過程,觀察到很多人逃避、不敢去想其實是害怕自己哭到停不下來,面對親人的離開,真的太揪心,也有很多人是不習慣這種感覺,不知道自己會痛苦到什麼樣的狀態。
施靜芳表示,其實會有這樣的擔心跟害怕是很正常的,因為過去我們沒有被鼓勵要去談這種感覺。「但是如果你都沒有想要去談,那想念的時候該怎麼辦?如果我們不願意觸碰悲傷,會不會連想念的機會都沒有?」
願意理解 彼此就更靠近一些
當我們和家人談論悲傷與想念的心情,其實是很不容易開口,我們會害怕被拒絕討論情緒,也擔心會不會被催促「都這麼久了,怎麼還在難過?」
有次個案是一對姊弟,知道媽媽還沒走出傷痛,但是他們沒有去催促媽媽怎麼不快一點好起來,而是陪著媽媽做很多事情,因為這就是媽媽紀念家人的方式。施靜芳直言「陪伴跟理解其實是最難,但也是最重要的。」
她提醒,每個人對事情帶來感受和影響不同,彼此理解各自都在不同的悲傷狀態。我們可以用自我坦露的方式,表達內心的想法,「我有點擔心如果都沒有說出來,再這樣壓抑下去,我只剩下孤獨的感覺。」當我們願意多談一點,就會看見原來每個人都處在悲傷的過程中,用自己的方式想念著。
回憶不會消失 找到想念的方式
悲傷是無法避免的,因為過去與逝者有太多珍貴的回憶,我們難以接受少了一個所愛的人在生活裡。「但是這些回憶不會因為逝者不在而消失,反而以其他的形式存在。」施靜芳說道,很多個案用了各種不同的方法,讓自己跟逝者靠近。比如說,完成本來約定好的事情,或是對方喜歡做的事,也有人透過寫信的方式與逝者對話紓發心情。它同時也是在療癒悲傷,一邊跟逝者靠近,一邊跟自己的悲傷靠近,了解原來我們有其他跟逝者相處的方式。
每個人的悲傷都值得被溫柔對待,透過溝通跟理解,看見彼此想念的方式,帶著懷念的心情繼續生活下去。